
1908年﹝明治41年﹞起日人築打狗港時用疏浚航道的淤泥,填築岸邊碼頭與新市街用地, 並在此興建濱線鐵路〔日語濱線為 HAMASEN,以台語音譯為「哈瑪星」〕。 1912年遂有「哈瑪星」新生地的出現。今泛稱哈瑪星地區為高雄市南鼓山十里, 其位置東以縱貫鐵路與鹽珵區為界,西與台灣海峽毗鄰,北依壽山為屏, 南邊緊臨高雄港,為一口袋型社區,也是移民人口踏入高雄的起站。
日據時代,因打狗港(今高雄港)、打狗驛(今高雄港車站)設立, 哈瑪星為當時水陸運輸總樞紐。同時也是政治(市役所、警察署)、經濟、教育、 文化中心,人文薈萃,是最繁華的港濱都市。然而因腹地之限及火車站遷移(1941年), 再加上第二次大戰盟軍轟炸,建物重創,人口流失。
光復後,百廢待興,政府大力扶植漁業,使哈瑪星成為南台灣漁業重鎮,再度湧入大量人口, 經營漁業及相關產業,昔日繁華街景再度重現。但自民國64年第二港口及前鎮現代化深 海專業漁港碼頭完工後,高雄區漁會搬遷73年,人口大量流失,哈瑪星產業再度沒落。
哈瑪星具有豐富的歷史記憶,擁有美麗山水自然景觀,又是中山大學學府社區, 近年來社區居民、政府部門及學術單位嘗試為這個社區注入新的活力,並以活動、 溯源方式,讓世人重新認識這塊區域,使它成為重建都市人文的典範。
哈瑪星這個名詞,對很多外地人,乃至於高雄人而言,的確是一個很特殊的名 詞,即使是當地居民而言,也不一定能瞭解其名詞的由來,或說出是什麼意思。
原來哈瑪星是指今五福四路鐵路平交道以西之地,於日治時代包括壽町、新濱 町、湊町等地,都是新生地。事實上哈瑪星本為一海埔地,二十世紀初期,日人為 修築打狗 ( 高雄 ) 至台南鐵路,沿今壽山山麓闢築鐵路,並開闢新市街用地,直至 今壽山路口,是為壽町;後又因於打狗 ( 高雄 ) 港灣內側施行淺洲疏浚,利用浚港 時所挖出的泥沙,於哨船頭東北側海埔地,填築作為鐵路、打狗停車場 ( 火車站 ) 、新式碼頭及新市街用地等用地。今臨海一路以東之地,因屬最先新填築而成的濱 海地,且為新式碼頭所在地,故稱為新濱町;又今臨海一路以西之地,因屬靠近港 區新生地,故稱為湊町。而從新濱町港邊至渡船頭邊的漁市場,有一條專為轉運鮮 魚的濱海鐵路,日人稱為濱線,即 Hamasen , 當地居民以台語稱之為哈瑪星,且因 該地區的各種行業,幾乎皆與港區及濱線,具有密不可分的關係,因此後來哈瑪星 ,即泛指今南鼓山地區。 哈瑪星在打狗 ( 高雄 ) 的歷史而言,是現代化新興社區的先驅,更是打狗 ( 高 雄 ) 港現代化發展的起源地。哈瑪星擁有第一座現代化整齊的街道,及最先使用的 自來水 ( 1913年 )、電力、電燈、電話等,湊町市場且為現代化市場的嚆矢,此外 哈瑪星更擁有現代化的新式碼頭、鐵路、停車場( 火車站 ),居南台灣海陸交通 的樞紐,並開啟最早海陸聯運的新紀元。
1917年 ( 大正6年 ) 打狗支廳由哨船頭遷至哈瑪星;1920年 ( 大正9年 ) 打狗 改為高雄,並設郡,郡役所即設於此;1924年( 大正13年 )高雄設市,市役所亦 設於此,哈瑪星因而成為高雄市最早的行政中心,由此可見哈瑪星的確具有輝煌的 歷史。 可惜,近幾十年來諸多台灣史著作中,有關哈瑪星的記載卻只有照史 ( 林曙光 先生 ),< 哈瑪星的流水帳 >,收於 《 打狗的滄桑 》,( 春暉出版社,民國 74 年 ) 乙書中。此外則更是鳳毛麟角,很少有人提及
。 筆者張守真因緣際會,結識「哈瑪星社區營造工作室」工作人員,協助其田野調查 ,耆老訪問,整理哈瑪星文史資料等工作,發現其中頗多珍貴資料,乃鉤稽整理所 得史料,對哈瑪星的前世今生,作一有系統的探討與分析,俾提供有志於台灣史研 究者的參考。因筆者才疏學淺,史料仍嫌不足,遺漏之處,在所難免,尚祁各方先 進不吝指正。
打狗原指今之旗後,打狗港原為鳳山邑 ( 今高屏 ) 地區物質的主要吞吐口 。於清領時代,即以戎克船與大陸對岸的汕頭、廈門、香港、上海、寧波、天 津等地貿易往來。
1858年 ( 咸豐8年 ) 台灣被迫開放通商,1863年 ( 同治2年 ) 正式開港 ,1864年正式設海關及英國領事館,至此商務日漸繁盛,成為國際主要通商口 岸,亦成為南台灣貿易重鎮。﹝ 註一 ﹞
打狗港的開放通商,固然帶來很多的商機,亦導致打狗地區社會結構的變 動,因此在打狗港週邊較為具發展型態的市街有:﹝ 註二 ﹞
由於打狗的開港,造就苓雅寮出身的士紳陳福謙,由買辦起家,因與外商 貿易往來,經商致富。陳福謙於 1870年 ( 同治9年 ) 於苓雅寮的頂寮設「順 和行」,經營糖業,後另組「合興公司」,將台灣的砂糖直銷中國華南、香港 、日本、英國、回程則購回台灣所缺乏的石油、鴉片、洋貨與唐山石等,獲利 甚多,加上陳福謙知人善任,各棧當事,卑以大權,因此事業亨通,擁資百數 十萬,成為打狗首富。﹝ 註三 ﹞
其他後起之秀,如苓雅寮的「中和行」陳中和、旗後的「仁和行」蔡真、 「合興行」駐橫濱分行主簿 ( 經理 ) 的王雪農,以及旗後的「泰記」葉清椿、 葉宗祺等皆為當時著名的鉅商。﹝ 註四 ﹞
由於打狗港對外貿易日繁,加上歐美各國自 19世紀末葉以後,新式輪船 逐漸取代老舊帆船,致原旗後腹地不敷使用。1863年 ( 同治2年 ) 打狗洋商另 外開闢旗後對岸的哨船頭附近小丘,並填平海埔,作為海關、領事館及洋人居 留地。原設於甸德洋行 ( Dent & Co .) 所屬廢船三葉 ( Ternate ) 號上的英國 駐打狗領事館,於 1865年 ( 同治4年 ) 改租於哨船頭小丘東側的華人房舍, 作為領事館辦事處。1867年 ( 同治6年 ) 始遷於哨船頭小丘上的洋樓,即今打 狗英國領事館址。 英國駐台領事人員且曾接受西班牙、法國、普魯士、美國、葡萄牙、丹麥 等國委託,兼領其在台灣的各項領事業務。﹝ 註五 ﹞ 1869年 ( 同治8年 ) 英商張怡記在哨船頭建屋14間,作為海關稅務司館舍 。1877年 ( 光緒3年 ) 在丁日昌努力下,完成台南至旗後、台南至安平間電報 線業務。1880年 ( 光緒6年 ) 武弁江若震建屋12間,作為電報局辦事處,駐兵 3名。﹝ 註六 ﹞ 由於打狗英國領事館、打狗海關稅務司、電報局等機構的遷建哨船頭,使 得打狗港的貿易日益繁盛,航線所及除中國大陸各口岸、東南亞、東北亞的日 本之長崎、橫檳、神戶等港口外,並曾遠至英國的倫敦。﹝ 註七 ﹞因此開港 後的打狗不但開創了旗後的繁榮,亦帶來了哨船頭的興起。 可惜,清廷因迫於內憂外患,資金缺乏,加上地方官憲囿於防務重於商務 觀念,致打狗港建設無著,設備落後,無法提供有效的航運與貿易機能,因此 當大型輪船航抵打狗港時,只能在外港約 1.5公里處下錨,再以竹筏接送客貨 ,如此往來,不但不便利,且成本亦高,而打狗港週邊的街市發展,自受到相 當的限制。據 1885年 ( 光緒11年 ) 統計,打狗的人口僅約 1500人至2000人之 間,且多半漁民。至於洋人則除英國領事館及海關人員之外,只有五、六位外 籍商人和傳教士。﹝ 註八 ﹞因此打狗港仍未能成為大商埠。
當時的旗後街、哨船頭街、苓雅寮街、鹽埕庄、鹽埕埔庄等四個街庄,人口不 多,且街衢狹小。
但自從1904年 ( 明治37年 ) 至1907年 ( 明治40年 ) 之試驗疏濬打 狗港灣,以及後來第一、期築港工程等,不但提昇其港口機能及貨物吞吐量,而且 沿岸地區的地貌及其週邊的街庄,亦因填築海埔地而興起很大的變化:( 圖五 )
1) 新濱町:又稱「鐵道埋立地」,即1907年由鐵道部所填築的海埔地,約有五 千八百餘坪移作新市街用地。1908年 ( 明治41年 ) 5月,鳳山支廳 以第29號函公佈「打狗市區計畫」後,陸續有打狗停車場 ( 火車站 )、商會、台灣製糖、大阪商船、三井物產會社等事務所的設立, 另由於新市街擁有碼頭、火車站,來往人口頻繁,貨物進出繁雜, 因此不久旅館業、運送店 ( 運輸公司 ) 等紛紛前來設立,新式建築 物不斷興起,加上街道整齊,交通便利,遂使新市街面目為之一新 ,是為新濱街。加上1912年 ( 大正元年),由「台灣地所建物株式會 社」所完成2,240坪填築地,構成新濱町。﹝ 註二十五﹞
2) 湊町:初期稱「淺野埋立地」。淺野總一郎於1910年 ( 明治41年 ),於東京 麴町永樂町成立「台灣地所建物株式會社」,資本額為一萬日圓,另 於哨船頭湊町 ( 今哈瑪星 ) 設出張所 ( 分社 ),向地方當局申請放領 湊町一帶海埔地,並配合第一期打狗築港工程,於1912年 ( 大正元年) 完成,約90,870坪填地。其中約六萬五千坪建設為新市街地,即為湊 町。同年7月,湊町市場同時落成啟用,成為當時打狗最新式的現代 化市場。由於新市街道整齊,水電便利,不輸日本內地市街,加上靠 近碼頭及打狗停車場 ( 火車站 ),海陸交通得天獨厚,因此各種行業 移入者漸多,地價飛漲,新式建築林立,遂與新濱町共同成為打狗中 央市街。﹝ 註二十六 ﹞
3) 山下町:由「台灣地所建物株式會社」於1912年 ( 大正元年 ) 完成的填築地 有3,490坪。﹝ 註二十七 ﹞
4) 田町:由「台灣地所建物株式會社」於1912年 ( 大正元年 ) 完成的填築地有 16,520坪。﹝ 註二十八 ﹞
5) 哨船町:哨船頭沿運河至打狗山麓一帶的海埔地,為打狗首席鉅商古賀三千 人獨資所創設「古賀組」,配合打狗港第一期築港工程,於1912年( 大正元年 ) 完成約1,500坪填築地,作為新市街用地。1927年 ( 昭 和2年 )該市街用地由高雄州配合國庫經費,加以拓寬整建,沿運 河護岸之道路亦加寬至9公尺,以利交通,又道路後方之市街用地 ,則建設為漁民住宅及宿舍。 加上1912年 ( 大正元年 ) 由「台灣地所建物株式會社」所完成 2,590坪填築地,構成後來的哨船町。﹝ 註二十九 ﹞
6) 鹽埕、北野、堀江、入船等町:初期稱「打狗整地會社埋立地」。1909年 ( 明治42年 ),荒井泰治奉佐久間左馬太總督之命,與陳中和等人, 創立「打狗整地株式會社」,並收購打狗港灣岸壁北側一帶鹽田, 配合1912年 ( 大正元年 ) 第二期打狗築港工程,於1914年 ( 大正3 年 ) 完年約185,000餘坪填築地,即後來的鹽町、入船町。而鹽埕町 一、二丁目 ( 屬鹽埕埔 ) 則早於1912年 ( 大正元年 ) 已由台灣地所 建物株式會社開發為新市街用地。1917年 ( 大正6年 ) 鹽埕新市街 已規畫出鹽埕町、北野町,並計畫將來增設堀江町、鹽町、入船町 等。﹝註三十﹞
7) 旗後町:由「台灣地所建物株式會社」於1912年完成填築地有330坪,與原 旗後街構成旗後町。﹝ 註三十一 ﹞ 依1916年 ( 大正5年 ) 所刊行「打狗市區計畫說明書」( 手抄本 ) 來看, 由於原旗後街、哨船頭街,皆因位於山麓,土地狹小,街道陰鬱,路面狹小, 排水不良,衛生條件不佳,致發展空間有限,於是以打狗停車場 ( 火車站 ) 為 中心點的新濱町、湊町、山下町等新市街用地,由於規畫整齊,街道寬廣,水 電(1913年)充足,加上靠近碼頭、火車站,水陸交通便利,遂成為工商業界注 目的焦點。﹝ 註三十二 ﹞而打狗地區最繁榮的重心,亦因而由最初的旗後街 ,逐漸轉移至新濱町、湊町等地。 新濱町、湊町與壽町,即目前高雄市所稱為「哈瑪星」所在地。因該地靠 近港邊之處有一線鐵路直通漁市場,以轉運鮮魚等貨物,是為濱海鐵路線,簡 稱「濱線」,日人稱之為 Hamasen,當地居民以台語直譯其音,稱為哈瑪星 。因該地區居民的各行各業,皆與港區及濱線鐵路的各項運作,息息相關,因 此後來哈瑪星,即泛指今南鼓山地區。
打狗港自1908年 ( 明治41年 ) 至1912年 ( 大正元年 ) 的第一期築港工程, 及1912年開始的第二期築港工程後,營運量突飛猛進,加上新市街的興起,遂 使打狗港市以嶄新的姿態出現,成為日人治台後,首次運用築港填海造陸,規 畫出一全新面貌的新港市,尤具特色。
1912年(大正元年),「台灣地所建物會社」完成約六萬五千坪的「淺野埋 立地」後,同年7月8日,公有的湊町市場首先落成啟用﹝ 註三十三 ﹞,成為 打狗市街最早的一座現代化市場。
1913年 ( 大正2年 ),位於湊町,今臨海二路南側,與臨海一路交叉路口 的打狗郵便局完工並舉行落成典禮。﹝ 註三十四 ﹞ 1917年 ( 大正6年 ),位於湊町,今臨海二路北側,與臨海一路交叉路口 的打狗支廳公署完工,原位於哨船頭,今哨船頭街62號址的打狗支廳,便遷往 湊町新址。﹝註三十五﹞
1920年 ( 大正9年 ),日人將打狗改為高雄,隨著地方制度改革,設高雄 州,而州廳公署即設於高雄郡高雄街之山下町,高雄遂成為州政府的重鎮。而 原打狗支廳則改為郡役所。﹝ 註三十六 ﹞
1924年 ( 大正13年 ) 高雄街升格為市後,市役所始設於今「哈瑪星」鼓波 街代天宮址。而原郡役所公署則改設為警察署。﹝ 註三十七 ﹞ 創校於1907年﹝明治40年﹞,暫借鹽埕埔民宅為臨時校舍的打狗尋常高等 小學校,於翌年遷至打狗山山麓,1913年 ( 大正2年 ) 正式遷入湊町,即今臨 海二路鼓山國小校址,1921年 ( 大正10年 ) 因增設第二小學校,乃改稱為高雄 第一尋常高等小學校。同年增設高雄第一幼稚園於第一小學校內,收男女內地 人才(日本人)學童,為高雄設立幼稚園的嚆矢。﹝ 註三十八 ﹞1924年 ( 大正13 年 ) 4月,所創設的高雄高等女學校 ( 今高雄女子高級中學前身 ),初附設於 湊町第一小學校內。﹝ 註三十九 ﹞而女學生宿舍則設於小學校對面,今壽山 街附近。﹝ 註四十﹞
1924年 ( 大正13年 ) 7月19日,位於今鼓山區登山街的武德殿落成,並舉 行演武大會。﹝ 註四十一 ﹞
自1900年 ( 明治33年 ) 打狗至台南鐵路開通、南部各地新式糖廠不斷設立 ,加上1908年 ( 明治41年)縱貫鐵路通車,打狗開始築港,開闢新式碼頭,填築 新市街用地,1912年 ( 大正元年 ) 完成打狗新都市計畫後,打狗(高雄)遂以嶄 新面貌出現,而新興市街哈瑪星更迅速取代旗後街,成為行政中心。
此外南部新式糖廠蓬勃發展,亦帶動其相關產業前來打狗 ( 高雄 ) 設立公 司、工廠,1916年 ( 大正5年 ) 於今鹽埕區設鹽水港製糖會社酒精工場、1917 年 ( 大正6年 ) 於田町設淺野水泥株式會社;泰昌冰糖株式會社、台灣製糖鑄 物工場、鈴木製鋼所於今鹽埕區;生石灰合資會社於前金庄、1918年 (大正7 年 ) 東洋電化工場於前金庄;台灣肥料會社阿爾加里工場於今鹽埕區等。這些 產業的生產品,不但提供全島需要,更增進華南、南洋等地區的貿易,更促使 打狗港及周邊新市街呈現生氣蓬勃。﹝ 註四十五 ﹞
1924年( 大正13年 ) 高雄升格為市後,不但使高雄市街更為繁榮,而各種 新興工商業、金融業更是不斷湧入,經登錄在案者多達42所
由於打狗位於南台灣主要漁場之中心地區,從南洋地區北上而來的黑潮,到 了本島南端的鵝鑾鼻沿海後,分流為二,一支順著本島東海岸北上,另一支則沿 著西部沿岸進入澎湖水道,因此打狗附近海面盛產鮪魚、旗魚、鰹魚、飛魚等魚 類,而台灣海峽盛產鯖魚、鯛魚等魚類;尤其一到冬季,打狗更以盛產烏魚聞名 於世,打狗自明末 ( 1620年代 ) 以後,即為漁業重鎮。高雄市亦因漁業而產生。 但初期打狗的漁民主要以筏或舢舨船,進行近海漁撈為主,據1924年 ( 大正13年) 統計,打狗 ( 高雄 ) 地區的竹筏有310餘隻,帆船有50餘隻,發動機漁船則只有 12隻,漁獲量不多。﹝ 註四十九 ﹞但由於台灣總督府、高雄州及水產會等,訂 定獎勵及輔導措施,並致力於漁獲物的水產品加工試驗,及相關加工業者的技術 訓練等,以提昇漁業的發展,因此至1933年 ( 昭和8年 ),動力漁船達202隻,日 本型帆船有41隻,中國式帆船有24隻,竹筏有643隻。﹝ 註五十 ﹞其中中國式帆 船、竹筏大多為台灣漁民所有,而動力漁船及日本型帆船則大多為極有經驗的琉 球 ( 沖繩 ) 漁民所有。